文|胡振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博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城市和世界的关系历经三次变化:第一次是从鱼盐之利、舟楫之便转向通过海洋通道联通世界,承接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深度嵌入到世界产业体系中。第二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后,深圳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使命,在全球海洋城市坐标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提出要勇当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在创新驱动、经济提质、生态保育、治理能力、航运服务、国际海洋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对标新加坡、奥斯陆等城市,激发了全国多个海洋城市引陆下海,拓展海洋新赛道的热潮。第三次是国家提出支持深圳、青岛等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这将推动我国海洋城市把自身实践和世界海洋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相结合,注入“一国两制”、“一带一路”、海洋城市合作和向海经济及海洋对国家安全保障作用等新内涵,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生态保育体系和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方面的城市支点。
我国的海洋城市有海上丝绸之路的郑和遗迹、闯南洋历史和侨批记忆,也有国际产能合作、兴港兴城的新时代工程,但没有殖民史、没有炮舰外交、更没有城市霸凌,这些都是中国式现代海洋城市基本内涵。
(资料图片)
一、对接世界
沿海城市物流成本低、交易成本低,具有通过海运对接世界的天然优势,目前,每年航经南海商船约10万艘,占全球贸易量的30%。中日韩80%的海上贸易要通过南海。
从改革开放初期确立的14个沿海城市到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北部湾”的3+3城市群格局,海南城市群在自贸港政策下正逐步形成。近年来沿海城市以新城为载体向海发展,城市间路桥联通愈发便利,呈现集群向海态势。
但近十年来特别是疫情三年来,这种“大港大城大外贸”的动力呈波动弱化,反映出腹地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向短小轻薄高增值调整、高能耗重型化产业外迁趋势。以广深港为例,三地十年来集装箱吞吐量增加千万标箱,年均增速不到1.5%。从集装箱吞吐量在三城间的分配来看,增量部分基本被广州深圳占有,说明广深港口基础设施提升速度比香港要快,再加上水水中转、海铁联运、启运港退税等运营方式和政策突破,相较十年前,两市集装箱吞吐量占比已远超香港。
穗莞深集装箱各年度集装箱吞吐量(万TEU)及占比
二、对标世界
深圳在对标世界先进海洋城市方面一马当先,于2017年入列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支持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自身也建立评价体系,共出台过两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第一版分科技、产业、航运、海洋文明、海洋合作治理五个一级指标;第二版从蓝色经济引领、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文明示范、蓝色伙伴关系四个目标定位出发来选取指标,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行评价。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指标体系(第一版)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指标体系(第二版)
2022年7月17日,深圳市委召开海洋工作专题会议,要求以《世界领先海事之都》(《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指标体系作为重要参考标准,突出航运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的重要地位。《世界领先海事之都》包括航运、港口与物流、海洋科技、金融与法律、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五大指标体系,这对一直以来港强航弱的深圳构成不小的压力。
《世界领先海事之都》以客观数据和专家主观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名,从具有一定海事活动水平的15000多个样本城市中对排名前50的海事城市进行评估和对标。报告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确定世界排名前50位的海事城市。首先根据航运、海洋金融与法律、海洋科技、港口与物流四个方面的25个客观指标对城市进行排名。然后,由全球280名海事专家围绕航运、海洋金融与法律、海洋科技、港口与物流、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行评估,并结合客观数据对50个城市的样本进行排名。
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指标体系(2022)
从《世界领先海事之都》(2022)评选结果看,在五大指标中尽管深圳港口物流业位居前列,但航运仍是一大短板,全球排名36位,其中:船东船队规模36位、船舶管理公司管理船队规模40位、船队价值30位、航运公司总部数量36位、航运公司营业额35位、绿色船舶21位。以航运公司总部数量为例,新加坡有177家、上海67家、香港63家,深圳仅15家,差距较大。
目前深圳已委托挪威船级社新加坡分公司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短板、长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世界领先海事之都各城市排名
三、面向现代化
继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支持深圳、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后,《“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叠加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一些跨国公司和中资企业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和国内中西部地区;新冠疫情暴发进一步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部分国家呼吁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我国1.8万公里海岸带上的海洋城市面临时代的考验,肩负历史的重任,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权益,畅通陆海连接。
现代海洋城市是现代化城市和海洋城市的交集,是海洋城市的现代化过程,是城市海洋特征和现代化内涵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载体内的高度融合。现代化城市历经生产力由不发达到发达的不断演化,由初期受生产力限制而陆海分离到生产力高级阶段进行陆海统筹,是一座城市生产力进步的自然体现。海洋城市则具有临海地理特征,在经济、文化、科技和城市布局方面具有鲜明的海洋资源禀赋特征。
现代海洋城市在时间轴线上表现为海洋城市生产力不断提升的现代化过程。在地域上,湾区核心城市已成为现代海洋城市的制高点和引领者,完成了从有形的物质资源配置中心到无形的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中心的跨越,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则充分体现了自由贸易和法治社会的特征,在全球生产要素交换、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发布了现代海洋城市指标体系从经贸产业活力、科技创新策源、海事资源配置、开放门户枢纽、城市治理能力五个维度展开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设定了29个二级指标,建立了一套关于现代海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综合考虑城市知名度、地缘代表性、统计数据可获得性以及城市经济实力的基础上,从东亚、欧美及大洋洲国家和地区中选取40座城市进行评价。
“现代海洋城市评价体系”指标
报告认为,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海洋经济圈:欧洲海洋经济圈是全球海洋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伦敦海事服务和开放门户枢纽均排名第一,科技创新策源排名第二,城市治理能力排名第三,经贸产业活力排名第七;北美海洋经济圈实力雄厚,城市排名整体靠前,代表性城市包括纽约、休斯顿和温哥华;亚太海洋经济圈发展迅速,新加坡、东京、上海和香港排名靠前,其中新加坡的经贸产业活力、科技创新策源、海事资源配置、开放门户枢纽和城市治理能力五项排名均位于全球前四。
从国内来看,青岛是北部海洋经济圈龙头,位于全球现代海洋城市第二梯队,总排名第十四;上海是东部海洋经济圈龙头,位于全球现代海洋城市第一梯队,总排名第五;深圳是我国沿海城市中距离深海最近的经济中心城市,在海洋产业、科技、空间、生态、文化和全球治理等领域集中发力。
四、各地在行动
在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大潮中,各海洋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三亚依托中科院深海所、崖州湾科技城和大学城在深海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继续深化跟国际国内城市的合作;南北钦防依托平陆运河建设正牵引大西南下海,将向海经济引向深入;青岛依托东北亚、上海组织地方经贸示范区将在大欧亚板块上书写青烟威上青天的新篇章。
深圳则在拓展海洋城市合作上发挥引领作用,力图增强我国海洋城市合作网络的承载力和竞争力,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承担国家重托,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增强海洋旅游服务和休闲、竞技等产业配套能力。与香港合作,支持企业丰富邮轮旅游产品和服务,建设邮轮旅游国际岸上配送中心。与青岛、上海科研团队合作,联合申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依托深圳市场化环境和进入服务优势,提高合作城市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依托海上风电项目,加强粤东沿海城市推介,深化城市合作。加强与广州合作,加入到筹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中。
与珠海共同提升海洋渔业质量,优化海水养殖结构和布局,高标准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渔场,提高两市养殖工船的运营效益。与天津合作,将海水淡化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与青岛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与厦门、三亚合作推进建设国家深海基因库。
二是弘扬海洋生态文化,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以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为支点,建设南部海洋经济圈特色海洋城市“1+n”红树生态链
策划《湿地公约》年度论坛,提高我国红树林保护国际影响力,增强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灾害应对能力。
提高“南海开渔节”“红头船文化”等品牌国际影响力,导入企业资源,联合打造国际性海洋文化演艺活动。发挥海上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影响力,提高海洋城市合作的指向性。联合广州、南宁、三亚,加强海洋文化遗产调查和系统性保护利用。依托将建的深圳海洋博物馆,加强与阳江、汕头等城市合作,共推跨市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群。
三是提高对大周边的海洋公共服务。联合南宁,发布中国-东盟贸易指数,提高特色城市合作影响力。以海博会为平台,拓展特色海洋城市朋友圈,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拓展双多边海上安全、防灾减灾合作。联合香港争取国家南海救助站落地深圳,提高我国南海搜救等能力。
//封面图由Veer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