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迎爆发风口!行业量价齐升,龙头全梳理-热门

乐晴行业观察   2023-06-18 15:56:06

AI助力“机器人+”时代来临,机器人产业链有望迎来繁荣发展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ChatGPT作为AIGC领域顶尖的模型,有望加速人工智能在各行业渗透,颠覆现有的生产力形式。#人工智能##chatgpt到底有多牛#


【资料图】

机器人将会是人工智能技术全面爆发的重要变量,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进入颠覆式阶段,成为一个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一体的核心载体,拥有较为广泛的产业应用。

GPT 的发展带来 AI 泛化能力提升,通用视觉、通用 机械臂、通用物流搬运机器人、行业服务机器人、真正的智能家居会进入生 活,目前阿里已在实验将通义千问大模型应用到工业机器人。

当前我国已具备成熟的技术,智能手机及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实质上也为现阶段智能机器人产业爆发奠定了大量技术基础。

未来 5~10 年,结合复杂多模态方案的大模型有望具备完备的与世界交互的能力,在机器人领域得到应用。#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行业概览

工业机器人是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可依靠自身的动力能源和控制能力实现各种工业加工制造功能。

从构成来看,其主要分为三大模块:传感模块、控制模块和机械模块。其中传感模块负责感知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控制模块控制机器人完成各种活动,机械模块接受控制指令实现各种动作。

从种类来看,工业机器人可分为搬运作业/上下料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加工机器人、装备机器人、洁净机器人及其他,贯穿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从材料和零部件入库到生产再到最终产品出库的诸多环节。#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按机械结构分类: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3.30万台增长至44.31万台,CAGR达44.92%,2022年1-12月我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44.31万台,同比+21.04%,2023年1-2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6.20万台,同比-19.20%。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及竞争格局

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资料显示,工业机器人上游是关键零部件生产厂商,三大零部件主要是减速器、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4月财经新势力#

减速器

减速器是一种精密的动力传达机构,其利用齿轮的速度转换器,使伺服电机在一个合适的速度下运转,并精确地将转速降到工业机器人各部位需要的速度,提高机械体刚性的同时输出更大的力矩。

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最主流的精密减速器。

RV减速器由于具有更高的刚度和回转精度,一般放置在机座、大臂、肩部等重负载的位置,而谐波减速器一般放置于放置在小臂、腕部或手部。

根据GGII,2021年谐波减速机市占率方面,绿的谐波和来福谐波市场占有率提升明显,哈默纳科份额进一步略有收缩。2021年RV减速机的市场格局方面,环动科技的市场份额提升明显,纳博特斯克略有收缩,国产份额持续提升。

国产谐波减速器替代趋势相对明显,国产RV减速器接受度正在提高。从产品类型来看,国产谐波减速器替代相对明显,目前已涌现如绿的、来福等优质厂商,2021年,仅绿的谐波已达到25%的市场份额。

相较之下,RV减速器有较高的技术和投资门槛,减速器龙头厂商纳博特斯克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剩余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如双环传动、南通振康、中大力德等开始出现,其中双环传动2021年RV减速器市占率达14%。

控制器

控制器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国内企业对硬件部分领域技术已经掌握;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控制算法、二次开发等,国内企业产品在其开发平台的稳定性、响应速度与易用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国内知名的工业机器人生厂商均自主研发了自家的控制系统,包括新松机器人、埃斯顿、华中数控、新时达、广州数控、汇川技术等公司,也诞生了一批专业的控制系统服务商如固高科技、英威腾、卡诺普等;因而控制器的市场份额基本和机器人本体保持一致。

中游则是机器人本体,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按照结构形式,本体可以划分为直角坐标、球坐标、圆柱坐标、关节坐标等类型。

根据IFR数据,2021年外资工业机器人(含外资品牌在中国生产的机器人)在我国的安装量高达123,000台,市占率达73%。从供应商来看,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集中于发那科(占10%)、爱普生(占9%)、ABB(占7%)、安川(占6%)。

伴随内资品牌技术提升,内资品牌在机器人本体市场上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根据MIR睿工业统计,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排名中埃斯顿出货量进入全球前10,汇川技术、众为兴、卡普诺、遨博等共6家内资品牌出货量也进入全球前20。

本体制造商图谱: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下游是系统集成商,以自动化设备生产商(即系统集成商)为主,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生产出来的机器人只有通过系统集成之后,才能投入到下游的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产业,为终端客户所用。

长期看,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给社会发展及企业用工等均带来严峻挑战,从而推动机器替代人力及服务人类的需求加速。

政策上,工信部等17个部门印发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开拓机器人的10个应用重点领域,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比2020年翻一倍,除工业机器人外,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将大幅拓宽。

关注乐晴智库,洞悉产业格局!